汇总文学 > 摧惑显宗记 > 附: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附: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推荐阅读: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国哲学原论淮南子译注哲学概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忍不住的新努力商君书译注鬼谷子译注沈从文哲思录孔子与儒家哲学

一秒记住【汇总文学 www.hz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印顺

    一、引言

    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属于玄学的唯心论。发挥即寂即仁的体用无碍说,诱导学者去反求自证,识自本心:在玄学的领域里,自有他的独到处!辨理相当精细、融通;特别是文章的宛转,如走马灯,如万花筒,不惜絮絮的重说。满纸的恳到语、激发语、自称自赞语,确乎是“苦心所寄”!

    《新论》(《新唯识论》简称)的“融佛之空以入《易》之神”,虽未能确当,但有两点是值得同情的。一、“行业”与“空寂”,为佛法两大论题;依行业而有流转与杂染,依空寂而有解脱与清净。在近代学者的著述中,能尊重此义,极为难得!二、关于儒佛,《新论》不说三教同源,不说儒佛合参,不说“真儒学即真佛学”;关于空有,不说空有无诤,不说“龙树无著两圣一宗”。虽仍不免附会,但自有常人所不及处。

    《新论》自以为“以真理为归,不拘家派”;“游乎佛与儒之间,亦佛亦儒,非佛非儒”。其实,“融佛之空以入《易》之神”;“《大易》其至矣哉!是《新论》所取正也”。本意在援佛入儒,扬儒抑佛,不出理学者的成见。却偏要说:“本书于‘佛家’,元属造作”;“《新论》实从佛学演变出来,如谓吾为‘新的佛家’,亦无不可耳”!这种故弄玄虚,难怪佛门弟子要一再评破了。老僧长夏无事,也不妨来评点一番。

    二、佛法与玄学

    《新论》以“即用显体”为宗;以为“万变不穷的宇宙,自有他的本体。不承认他有本体,那么,这个万变的宇宙,是如何而有的”?“宇宙如何显现,是需要说明的。我们于此,正要找得万化的根源,才给宇宙以说明。否则,不能餍足吾人求知的愿欲。”《新论》“体用说”的根本假定,根源于满足求知者的愿欲,为了给宇宙以说明。然而,释迦说法,不是为了如何说明宇宙,如何满足求知者的愿欲;相反的,遇到这样的玄学者,照例是默然不答————“无记”,让他反躬自省去!

    释迦见到了众生的自相残杀,人生的困恼苦迫,于是乎出家,成佛,说法。佛法的动机,不外乎为己的“出离心”,为他的“悲愍心”。所以,释迦的教化,不是为了少数玄学者的玄谈,而是普为一切众生的依怙。依佛法,此现实的苦迫,惟有从察果明因中,正见苦迫的原因何在,而后给予改善,才能得到苏息。所以佛法的中心论题,不是本体论,而是因果相关的缘起论。不仅世间的因果如此,就是无为涅槃,也是从依彼而有必依彼而无的法则,指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即大乘极唱的本性空寂,也从缘起极无自性中深悟得来。依缘起而现为缘生,明事相与事行;依缘起而体见寂灭,即显实相与理证。佛教的缘起论,不落有无、常断等边见;彻上彻下的,即俗即真的,极广极深的;不拘于事相,不蔽于理性,被称为“处中之说”。

    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释迦对须深说:“不问汝知不知,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不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是不能悟入空寂的。所以,“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佛法的根本体系,即依缘起因果以明现象,也依之以开显实相;依之以成立世间的增进行,也依之以成立出世的正觉行。如离此缘起中道的教说,即难免与神学同化。然《新论》并不知此,离开了因果缘起,说本体、说势用、说转变、说生灭,以为“不可以常途的因果观念,应用于玄学中”。一般经验中的见地,是不曾离去根本的自性妄执,不能悟入法性。然而,离却现实人生经验的一切,如何能方便诱化,使之因俗而契入真性?又如何能契真而不违反世俗?《新论》只是神学式的,从超越时空数量的“神化”,说体、说用、说变、说心;用“至神至怪”、“玄之又玄”等动人的词句去摹拟他,使人于“恍恍惚惚”中迷头认影。《新论》虽相信佛教古德确能体见法性空寂而不是情见的。但不知佛门的体证空寂,不是玄学式的,恰是《新论》所反对的————从缘起(因果)的相依相反,观缘起本空而离见自证的。《中论》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离开缘起论,即违反世俗;离却世俗的胜义,不外乎情见的猜度!神化的玄学者,对于缘起论为中心的佛法,不能了解,缺乏同情,原来并不希奇!

    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新论》说:一般玄学者,“总不免把本体当做外在的事物来推求。……立论皆出于猜度,要非本于自证,与吾侪所见自是天渊”!《新论》的本体,自以为不是猜度的,是“反求实证相应的”;与一般玄学者,“只其介然之明,不胜其情见之蔽,终自组成一套戏论”,大有不同。自以为“具眼的人,自当承认我这种看法是没有错误的”。但依佛法看来,作为万化根源而能给宇宙以说明的本体,不管是向内的,向外的,一切都是情见戏论的产物————神之变形。

    玄学者,为什么要找到万化的根源来给宇宙以说明?为什么会“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这并不从玄学的神悟得来,而是根据于现实经验及其错乱。凡是现实的存在者————即缘起的存在,必然的现有时间的延续相,即前后相。由于不悟时相前后的如幻,因而执取时相,设想宇宙的原始,而有找到万化根源的愿欲。原来,众生与世间,有着根本的缺陷性、错乱性,即在众生————人类的认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实在感,虽明知其为不真确的,如水中月、如旋火轮,但总还觉得是如此如此的。这种强烈而朴素的实在感,即乱想的根本————自性见。依此自性的实在感,成为意识的内容时,如从时间的延续去看,即是不变的:不是永恒的常住,即是前后各别————各住自性而不变————的中断。如从空间的扩展去看时,即是不待他而自成的:不是其小无内的小一————即成种种,便是其大无外的大全。由于实在感而含摄得不变与独存,即自性的三相。在知识愚蒙的,索性把一切都看为真实、不变、独存的,也无所谓神学与玄学。由于知识经验的进展,虽逐渐的发现到现实的虚伪性、变化性、彼此依存性,但由于自性惑乱的习以成性,很自然的会想到超越于现象————虚伪、变化、依待————之上的,含藏于现象之中的,有“这个”(本体等)存在,是真实、是常住、是独体;依“这个”而有此宇宙的现象。

    由于不觉时间的幻惑性,所以有寻求宇宙根源的愿欲。明明是人类自己在那里创造宇宙,构划宇宙,却照着自己的样子,想像有真实的、常在的、绝对的————独一自在的神,说神是如何如何创造宇宙。等到思想进步,拟人的神造说,不能取得人的信仰;但是万化根源的要求,还是存在,这才玄学者起来,负起上帝没有完成的工作,担当创造宇宙的设计者。玄学者,不像科学家的安分守己,知道多少,就是多少,却是猜度而臆想的。或在执见与定境交织的神秘经验中,描写“这个”是超越现象之上的,或是深藏于现象之中的。凭“这个”本体,构想宇宙的根源,这不但玄学者的知识欲满足了,神学者也得救了!

    佛法,确认此现实的存在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缘起法现有前后、彼此、因果等等,世间即是如此如此的;但不能作为实在性去理解,实性是不可得的。如时间,现有前后相,但加以推究,如前而又前,落于无穷的前前中;无穷,即否定了最初的根源。反之,如前而又前,到达前之边沿,但这还是否定了时间,因为时间是永远向前伸展的,没有以前,即不成为时间,也即不成其为存在了。时间如幻,而众生为自性见所乱,不能不要求万化的根源。《新论》的“神化”,虽说不能以时空的观念去理解,但这“至神至怪”的“神化”,一翕一,于是乎“始凝而兆乎有”。“推原万物之始,其初凝也,亦不外流行猛疾所致”。宇宙是这样的从至无而始有,何尝离得了时间的情见?真的超越时空,还谈甚么万物之原始?佛法确见此时间的惑乱而不可究诘实在性,所以只把握此现实身心的事实,如何去改善他、革新他。用不落玄谈的态度,说“众生本际不可得”,截断一切的葛藤络索。至于找求万化的根源,那是戏论者的闲家具,让神学者与玄学者去创造、说明。

    三、入世与出世

    《新论》不满于佛家的出世人生观,以为“佛家毕竟是出世的人生观,所以于此性体无生而生之真机,不曾领会,乃但见为空寂而已”。“佛家语性体,绝不涉及生化”;“只是欲逆遏生化以实现其出世的理想”。《新论》虽以为佛家确是有所证见的,但终于说:“佛家原期断尽一切情见,然彼于无意中,始终有一情见存在,即出世的观念。”

    佛家的空寂,确乎与出世有关;如不能出世,那里会发明非一般玄学所及的空寂!出世或者恋世,这由于时代、环境、个性不同,本是不能强同的。恋世,也许有他的长处;出世,也未必如《新论》所见的“根本差谬”。

    儒家的文化,代表庸众的人生观,缺乏出世思想,局限于平凡的浅近的现实。代表庸众心境的儒家,于天地间的生生不已,虽也感到“天地不与圣人同忧”,虽然终究是不了了之————未济,但到底倾向于生之爱好,觉得宇宙间充满了生之和谐,一片生机!因此推想到拟人————有意的————的天或天地,于人有莫大的恩德,歌颂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也有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于是,物种的“仁”,即被解说为道德的根源,即生生之机了。

    老子的观点即不如此。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的产生又灭亡,存在又毁坏,一切在如此的过程中;假定天地有心,那确乎未免残酷!老子不满现实,即有些出世思想,所以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由于不满现实而来的出世倾向,也并不稀奇,孔子在心境不顺时,也会想到“乘桴浮于海”的。

    从法尔如是的缘起法界看:儒与道,可说各有所见。儒者欣赏那生生不已的生机,所以说“仁”;老子领略到灭灭不已的杀机————《阴符经》说:“天发杀机”————,所以说“不仁”。这都是经验于现实不同观感。现实即是如此:有生也有灭,有爱也有恨,有和平也有战争。歌颂生生不已而以仁为本体的理学者,可以说:有所见而有所不见。

    依《阿含》来谈谈佛法:在如实的自证中,世间与出世,都是闲话。在一般心境,安于现实的世间,不满现实的出世,都是情见。爱着世间是“有爱”,厌毁世间是“无有爱”。佛家从出世的情见————涅槃见————中,开发出“空相应缘起”的智见。真能有所契合,应该不但是出世,而更是入世————不是恋世————的。佛家说“缘起”、“缘生”,并不歌颂生生不息的至德;生与灭是平等观的。由于从无限时空————流转不已去观察,觉得世界是成而又毁,毁而又成;众生是生生灭灭、哭哭笑笑、忽进忽退、相爱相杀,如此这般的“恒转”下去,真是莫名其妙的大悲哀!于此有彻底的觉悟,所以生出离心,生悲愍心。这可以说:天地虽不妨无心而成化,圣人却不能不与众人同忧!

    论到出离,佛家从“生者必灭”而“灭不必生”的定律,确信苦痛有彻底解脱的可能。所以说了“此生故彼生”,即反过来说“此灭故彼灭”。对于苦迫的世间,称此解脱为出世。佛家的出世,不是出家,多少在家的佛弟子,有家庭、有职业,凡有所证会的,不一样就是出世吗?也不是到天国,乘桴浮于海,解脱的圣者,还是在这人间的。也不是死后,是“现身作证”的。所以,出世并不如《新论》所想像的。是以信、戒为基,正觉甚深缘起,不但通达因果的秩然有序————法住智,而且悟入缘起的性自寂灭。由于正觉现前,情见与业习的治灭,开拓出明净心地,不为世法————苦乐等————所惑乱。有此正觉,行于世间,才能释迦那样的如莲华而不染,迦叶那样的如虚空而不著。如此的出世,似乎不可以呵毁;否则,《新论》所标揭的“自证相应”先该自动取消!不是这番出世的人生观,《新论》从那里去发见空空寂寂的穷于赞叹!儒家能有此一著吗?至于无余涅槃,是“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生亦不然,不生亦不然”;但说“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这是迥绝思议的,《阿含经》从不说个什么,如此如彼。龙树《中观论》,抉择得最为了当。《新论》解说为“入无余涅槃时,以惑尽故,得出离人间世或生死海;而个体的生命,乃与寂然真体契合为一”。这样的无余涅槃,不过是自以为然。涅槃是什么?还有世间可出离的;还有什么生命去与涅槃冥合的?这些,出佛道之外,到有点与神教的“神我离系独存”,或“小我与大梵合一”相像。这可能是“新的佛家”!《新论》在论到天地毁坏时说:“染污不得为碍,戏论于兹永熄。”这虽然意许不同,而说明的方便,倒有点与涅槃近似。

    佛家的毁訾生死,是觑破这生生不已的“恒转”,有解脱可能而不知解脱,醉生梦死的扮演着愚昧的悲剧。佛家要起来揭穿他,否则将永久的迷醉于现实。这如见到社会困苦、政治昏愦,即不能不起来揭破,否则是不会革命、不会改善的。生生不已的根源,即是爱:“顾恋过去,耽着现在,希乐未来”,或是我,或是我所,深深的系缚着。这些,本是庸常的心境,平常不过,又切实不过,因为是一般“人同此心”的。佛家见到这流转不已的悲哀,即生出离心与悲愍心。如未能出世的,教他信三宝,知因果,行布施,持戒,修慈(悲喜舍)定————以慈悲心而入定,类于儒家的“三月不违仁”————,即是人天法,与儒家的精神相近。有出世倾向的,如以“己利”————即自证得解脱————为先的,即声闻法。如悲心增上,“未能自度先度人”的,以无限悲愿、无限精进,不急求自证而行利他的难行,即是菩萨。等到福智具足,悲智相应而妙觉圆证,即是佛。大乘精神,类于儒家而不同儒家,《新论》也有所见。如说:“大乘不舍众生,似有接近儒家的人生观之可能;然毕竟未离出世思想的根荄,终与儒家异辙。”《新论》以“出世”为错谬,而不知大乘的不同儒家,即以出世的空慧,扫尽世欲仁爱的情见,而使之化为不碍真智的大悲。《新论》也知道“谈生生真几,恶知其不以惑取势力为生命耶”?但自以为儒家的“仁”即是空空寂寂的,无需乎出世空慧的融冶;其实,儒家何处说仁是空寂的?赞美空寂而怕说出世,即是《新论》的根本情见!空寂,在《新论》中不过是点缀儒门,庄严玄学,何曾理会空寂来!

    如依《新论》一二三的方式来说:庸众的爱乐的人生观,是一————正。生死的毁訾,否定我爱根源的生生不已,是二————反。出世,不但是否定、破坏,而更是革新、完成。行于世间而不染,既利己更利他,精进不已,是三————合。这即是出世的真义,真出世即是入世的。出世,不仅是否定,而富于肯定的建设性。除身心修养不谈,除大乘不谈,在原始教团的生活中,也充分的表现出来。家庭,可说人伦的根本,也可说罪恶的渊薮。因家庭的私爱而出现的私产制,佛家否定他,建设起十方僧————群众————物的“利和同均”。因血统偏爱而此起的种族不平等,佛家反对他,唱道四姓平等。不仅是种族的平等,也即是职业层————教化、军政、农(商)、工人————的平等。佛教僧团中,没有特权者,没有统治者,以僧和合的羯磨————会议,推行一切。佛教的出家,不是隐士式的,是过着集体的、精严的生活,平等的、自由的生活。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中,只能做到如此,但不是等待“大道之行”于将来,而是当下去建设自己的。时代的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传统文明保护者;老庄出世,仅是清谈、玄学的个人主义;释迦是婆罗门教————传统的————的反对者,宣言自觉自证的宗教革命者,集团生活的实行者。儒与道的文化,自有他的价值;佛家的出世人生观,也别有他彻天彻地的辉光!

    四、融会与附会

    我以为,《新论》原期融会儒佛,然彼于————有意————无意中,始终有一情见存在,即扬儒抑佛的观念。这大概是生长在理学传统的情见中,不免耳濡目染,视为当然。

    由于理学传统的积习深厚,不能虚心理解完整的佛法,而只是片面的,见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即如大乘精神,《新论》以为:“虽复广大,超出劣机,然终以度尽一切众生令离生死为蕲向,但不忍独趣涅槃耳。”这意思说:结果是一切入涅槃,空空寂寂的,大乘还是出世的。不知佛家的入涅槃,本与《新论》所说不同。何况大乘————甚至声闻————不但是涅槃,而且是正觉。大乘涅槃,毕竟寂灭而悲智宛然;令一切众生成佛,即令一切众生积集无边福智资粮,利乐众生。然而,《新论》决不会见到这些,问题在胸中横梗着情见。

    我们读《新论》,觉得他于般若及唯识,有所取,有所破;在修持上,还相对的同情禅宗;而即体即用以及种种圆理,是他自悟而取正于《大易》的独到处,一一从自己的心中流露出来。有人问到台、贤,他以为“至其支流,可置勿论”。而且,“天台、华严等,其渊源所自,能外于大空大有乎”?这似乎说:台、贤不出于大空大有,所以无须再说。然而,《新论》是不会误认台、贤为同于大空大有的,《新论》是有所取于台、贤的,轻轻的避开去,不是掠美,便是藏拙!

    以本体的生起来说:《起信论》以众生心为本体,说“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华严家据《华严经》的性起品,说“性起”。性起品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即如来藏说。佛家的如来藏说,除少数极端的神我化而外,大抵以如来藏为心性本净与称性功德————智慧德相————不二,为一切净法的根源;杂染,由于无始来的客尘所染,隐覆真心而幻现的。天台家说“性具”:真性具足一切法而泯然无别;即性具而现为“事造”,理事不二。禅宗六祖在悟道时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台、贤、禅所说性体————或心体————的能生、能起、能现,大有接近《新论》处,与《新论》所说的大有大空,那里会无所外呢?又如《新论》即体即用的玄学,虽或依据理学者的成说,但这种思想,从何得来!我们知道:《新论》所说的“举体为用,即用为体”;“称体起用,即用显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小大无碍”;“主伴互融”;“一多相涉”等;以及“海沤”、“冰水”、“药丸”等比喻,在台、贤学者,甚至北朝地论学者,早已成为公式了。《新论》果真无所取于台、贤吗?台、贤果真不出大空大有吗?真常唯心论,在印度与婆罗门教合化的,在中国与儒道混融的,我从佛家本义的立场,是不能完全赞同;然而,这在印度是久已有之,在中国的台、贤更发挥到顶点。《新论》近于此系,也大量的融摄,然而不但默然的不加说明,还故意的抹煞,似乎有所不可!

    《新论》继承理学的传统,以“寂然不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神无方而易无体”,说明儒家知道寂然的真体。此空此寂,即是佛家所见的,于是乎会通般若与禅宗。其实,佛家明空寂,彼此间也还有差别,浅深偏圆不等,那里能凭此依稀仿佛的片言只句,作为儒佛见(寂)体同一的确证!且如“寂然不动”,《系辞》原意在“以卜筮者尚其占”。不过说蓍龟是无思的、无为的、寂然不动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是“诚则灵”,“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如可以以此融会佛法的“无为”,那西洋学者谈本体、谈唯心,也许就是《新论》的本体与唯心了。儒家与道家,自有一番修养与体验,然修养与体验,为宗教所共有的,尤其是印度的外道,其中邪正、浅深不等,这必须从方法、成效,以及证验者的摹写如何而推定,不能即以此为彼。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学是可以解说为“觉”的,但此觉是否“反求自证相应”的仁体?《论语》中的学字还多着呢!“五十而知天命”,《新论》解说为证知本体的流行。理学家似乎太忽略墨家等批评儒者“知命”的天命了。“天命靡常”、“天之明命”、“受命于天”等,从天说,天命即是神的意志,神的赐予,从人(物)说,即是受之于神的分定,局限性————天命之为性。充其量,也只是受于自然的分定。“赐不受命”,岂不是不甘淡泊而去经商吗?玄学者以“本体”的眼光去看时,固然无往而不是本体;但古人未必如此。而且,佛家所契证的,即悟入一切法、一切众生心的本性,是众生————其实是一切法————所同的。而儒家,无论说仁、说良知,都是人类异于禽兽的人的特性。所以,史玉池反对饥来吃饭困来眠,以为“若饥食困眠,禽兽都是这等的,以此为当下,便同于禽兽”。禅者是不像儒者缴绕于伦常圈子里的,理学家那里理会得!不过凭着会佛同儒的成见,到处以为会通而已!儒者到佛门里来,仿佛得点知见,而夷夏不可不辨,于是乎反求六经而得之————未透过佛门,为什么不知此事————。于是乎援佛入儒,又扬儒抑佛。恰好,佛教是不事学问的禅宗世界,无力分辨,这才千百年来,造成不儒不佛的思想大混沌!《新论》虽然不同情儱侗、附会,可是并没有离开这套作风。我时常想:这个时代,儒者还预备混沌一辈子吗?

    掠取佛教皮毛,作为自家的创见;附会到儒家的古典里。然而,如《新论》所会通的般若空寂,破除情见等,到底是儒家没有什么说明的。《新论》即以“莫须有”的辩论法来掩饰。关于仁体的空寂,《新论》说:“虽复谈到空寂,却‘不愿’在此处多所发挥;‘或者’是预防耽空滞寂的流弊,亦未可知。”“儒者在此,只是‘引而未发’。”“孔子于此方面,只是‘引而未发’,‘大概’恐人作光景玩弄。”“孔子于门弟子问仁者……不曾克就仁体上形容是如何如何————《新论》还知道如此————:一则此非言说所及;二则强形容,亦恐人作光景玩弄。孔子苦心处,后人固不识也。”关于毁訾生死,《新论》以为“孔子‘不肯’从这方面说,佛家偏要揭穿”。关于破除情见,《新论》说:“孔子境界高,‘不肯’向这方面说,应有佛家说。”《新论》的“莫须有”论法,真是妙绝千古!似是而非的片言只句,称之为“引而未发”,推想为“大概”、“或者”、“亦未可知”。毫无文证的,如以仁为体等,解说为“不肯说”、“不愿说”。玄学家的会通,妙哉!妙哉!不过,“大概”、“或者”,仅是《新论》的推想,古人何尝如此?《新论》何以知道境界高而不肯说,恐人玩弄光景而不愿说,不是在情见中头出头没,境界低而不会说,不发明此事而不知道说?老实说:不说就是不说,就是没有说过,让孔老夫子没有说过吧!莫替死人作主!《新论》说:“孔子苦心处,后人固不识也。”但《新论》这番“苦心”,总算被老僧一眼觑破了!这也许是真的!

    五、空宗与有宗

    “万变无穷,元是一真绝待,一真绝待,元是万变无穷。《新论》全部只是发明此意;平章空有,也在在引归此意。”《新论》既然平章空有,对于空有的是否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佛门弟子是有权加以检讨的,总不能谈空说有而不知空有是何事!

    论到空宗,《新论》是“赞成空宗遮诠的方式”。曾一再说到:“破相显性的说法,我是甚为赞同”;“一言以蔽之曰:破相显性”。然而,我敢说:“破相显性”,不是空宗的空,决非《般若经》与龙树《论》的空义;反而是空宗的敌者————有宗。

    《新论》以空宗是“破相”的,以为“空宗是要遮拨一切法”;“空宗荡除一切法相,即是遮拨现象”。遮拨现象,这那里是空宗面目!这是破坏因果的恶取空者!空宗的精义,即“不坏假名————不破现象————而说实相”。如《智论》说:“空即五众,以是故不坏五众。”依空宗说:空,不但不破一切法,反而是成立一切,这是空宗独到的深义。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观四谛品》即明确的说明了此一论题。隋唐的三论学者,也不以“空假名论”为然。《新论》根本没有懂得空宗,以为空宗即破一切法相,于是乎想入非非,以为“缘生是遮诠而不是表诠”;“龙树之学不立依他。(《中论》破四缘)”龙树是否破四缘,《新论》慢作主张!请听龙树所说!《智论》三十二论到四缘说:“但以少智之人,著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著故说言诸法空。”“般若波罗密中,但除邪见不破四缘。”凡《中论》、《智论》破荡一切,都应作如此解。《新论》以空宗为破相,可说全盘误解。所以虽赞成空宗遮诠的方式,空宗却不愿接受这番歪曲的同情。

    《新论》以空宗为“破相显性”,即“遮拨现象以显实体”。说“般若无量言说,只是发明生灭如幻本空”;“岂可误会实体亦空”!“空宗的密意,本在显性”。然而,“不可误会”,即是《新论》的误会处;“密意”,即是《新论》的曲解处!试问《新论》:《般若经》何处说实性不空!《新论》以为“计法性亦空,则是空宗外道矣”,所以要误会、曲解,代为《般若经》辩护。但《般若经》自有非《新论》所知的独到体系,一再明确的说到:“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不但是生灭如幻————一切如化”;“真如非有性”;“涅槃亦复如幻如化”。《般若经》并非形而上的实在论,说一切法性空,并非误会,不需要《新论》代为曲解。《新论》虽照着自己的思想体系,误会他、曲解他,但到底误会不了、曲解不了,于是乎又说:“《般若》破相可也,乃并法性亦破,空荡何归?”“真如虽无相而实不空,云何非有性?焰梦并是空幻,都无所有,岂可以拟真如?《经》意虽主破执,而矫枉过直如此!”“夫胜义、无为,皆性体之别名也,涅槃亦性体之别名也,此可说为空,可说为如幻乎?”《新论》的前后矛盾如此!我敢套《新论》的成句说:“汝通《大般若经》大旨体会去!”如《新论》以为法性空是空见,那末《新论》有反对的自由。如误解《般若》,以空宗为破相,以空宗为有实性可显,莫名其妙的赞成一番,辩护一番,又反对一番,这是不可以的!“不知为不知”,《新论》还是莫谈《般若》好!

    《新论》以空宗为破相显性,不知这是空宗的敌者。大乘经中,尤其是《大般若经》,说一切法————生灭的、不生灭的,世间的、出世间的————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一切,但有假名——————假施设义————而自性毕竟空。如以一切法毕竟空为了义的、究竟的,这即是空宗。如以为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不究竟的,某些空而某些不空的,这即是有宗。大乘有宗,略有两种类型:一、虚妄(为本的)唯识论,如无著、世亲学。此宗以虚妄生灭的依他起为本,此生灭的有为法,虽是妄有而不可以说是空的。假定说是空的,那即不能有杂染的生死,也就不能有清净的涅槃。惟有妄执的————实我实法实心实境————遍计所执性,才是空的。于因果生灭的依他起,由于空去遍计所执而显的真实性,即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不空,由于因空所显,所以也称为空性。本着这样的见解,所以说:《般若经》等说一切法性空,这是不了义的,是约空除一切法上遍计所执相而显实性说的。《新论》的破相显性,即从有宗处学来。二、真常(为本的)唯心论,如《胜鬘》、《涅槃》、《楞伽经》等。此宗以真常净心————净性————为不空的,有无量称性功德。这真性虽也可以称之为空性,那是说此真常净心从来不与杂染相应,不为杂染所染,不是说实体可空。《胜鬘》的如来藏空不空,《起信论》的真如空不空,都是如此。此真常净性,无始来为客尘所染,无始来即依真起妄,真性不失自性而随缘,有如幻如化的虚妄相现。此虚妄幻相,是可以说空的。所以,《圆觉经》说:“诸幻尽灭,非幻不灭。”《楞伽经》说:“但业相灭而自体相实不灭。”依此实性不空而妄相可空的见解,所以说:《般若》说一切法性空,是不了义的,是“破相宗”,虽密意显性而还没有说明。《华严》、《涅槃》、《起信》等,才是“显性宗”。破相显性,岂非从此等处学来(《新论》近于此一系)?此二宗,都是有宗,都是“假必依实”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异法是空,异法不空”的。但也有不同:妄心派,建立一切法,不在真性中说,依于因果缘起的依他起说,是佛教本义的“缘起论”,所以说依他不可空。真心派,依于真常性而成立一切法,是融会梵教的本体论,所以说妄相可空。总之,这都是空宗的反对者。

    空宗即不然,空与有,是相成而不是相破的;空是无自性义,不是破坏缘起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缘起有的,即相依相待而存在的。凡是因待而有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反之,无自性的、空的,所以没有“自有自成”的,一切都是缘起依待而有。缘起,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缘起有的。一切的一切,如幻如化。幻化,也不是都无所有,龟毛兔角才是无的;幻化是绝无自性而宛然现的,如龙树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所以,一切是相待的假名有,即一切是绝待的毕竟空。空宗的空,是自性空,当体即空,宛然显现处即毕竟空寂,毕竟空寂即是宛然显现。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宗的空,非《新论》遮拨现象的空;遮拨现象,即是破坏世俗,抹煞现实。也不是遮拨现象而显实性,遮拨现象所显的,即是神化、玄化的神之别名。《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空即假的《中观》论者,与有宗大大的不同。空宗是缘起论的,说缘起即空————不是说没有————,所以与妄心派不同。依此即空的缘起,在相依相待的因果论中,能成立一切法,所以不幻想宇宙的实体,作为现象的根源,与真心派不同。空宗也说即空寂的缘起为现象,即缘起的空寂为本性;但本性不是万有实体,即此缘起的空性。《经》说:“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是一切法之自性。”幻有二义:一、宛然现义;二、无自性义。真如、涅槃,非离缘起而别有实体,依相待施设(安立的)说,即具此幻的二义。依绝待离言(非安立)说,即具幻的无自性义。空与幻,不是《新论》所说的“都无所有”,所以说真如非有性,涅槃如梦幻,都是究竟了义。《新论》误解《般若》为“只是发明生灭如幻”,以为必须有一不空非幻的实体,这并非《新论》的体验超过了《般若》,这不过是众生无始以来的“有见根深”,浅尝初学。佛为根性钝劣者,也曾方便作如此说,如《般若经》说:“为初学者,说生灭如化(虚妄、空寂),不生不灭不如化(真实不空);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所以,《新论》如要论究般若空宗,还得请进一步!

    由于《新论》的不会空宗,所以解说《心经》,也似是而非:一、《新论》虽说“都无实自性故,即皆是空”,但说“析至极微,分析至邻虚”,仅是分破空,而不能真知自性空,故落于空是破相的妄执。二、经文的“色即是空”,虽解说为“此色法即是离相寂然之真相”;但对于“空即是色”,却不能反过来说“此真如即是幻相宛然之色法”,而增益为“离相寂然真理即是色法‘之实性’”。三、本着“真性不空”的成见,以为“《心经》空五蕴,即令一切法都尽;而不空无为,所以存性”。不能虚心接受批评,不惜借重有宗大师玄奘来维护自己。不知《心经》明明的说:“无智亦无得。”无智即无能证得的现观,无得即无所证得的真如无为。二百六十字的《心经》,还要顾此失彼,“三藏十二部大意”,如何体会得!

    《新论》以为空宗能说“真如即是诸法实性,不能说真如显现为一切法”,所以说“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尚难判定”;这留到下一章再说。

    论到有宗,《新论》确乎认识一点,不比对于空宗那样的根本不会;对于唯识有宗的评难,也有部分可以参考的。但从根本体系去说,《新论》的批评,并不正确!首先,我要指出:唯识宗是缘起论的,是以因果能所成立一切的。释迦从缘起的深彻体验中,彻底否定了神秘的梵我论(婆罗门教),这才宣说“无师自悟”,依缘起因果而“处中说法”,开示无常、无我、涅槃。唯识学者即使没有究竟了义,但始终严守此缘起论的立场,不迷恋于神秘的虚玄。如《新论》的玄学立场,从超越时空的“至神至怪”的“神化”中成立一切,是出于佛道之外的。神化的本体论者,似乎不应该以独断专横的姿态,一味照着自己的情见而责难别人。如唯识家的种子与现行,《新论》以为犯“两重世界”的过失。其实,《成唯识论》说得明白:“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指藏识)用、因果,理应尔故。”从种子与所依本识现行说,从种子与所生现行果事说,不一不异,唯识家是不承认为隔别对立的。在种子生现行时,“因果俱有”,《新论》即断为“种现对立”,这决非唯识的本意。经部师说种现前后,唯识家以为前后有中断的过失,所以修正为因果同时,却不想到有同时存在的对立嫌疑。这决非唯识者从两重世界的观点而成立种子与现行的。至于说:唯识家的种子与真如,犯“两重本体”的过失,那更为荒谬!种子,唯识家是作为“潜能”去理解的。此“潜能”与“现行”,是互为因果的,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是无始以来,种现法尔而有的,种子如何可以称为本体?“两重本体”,这是本体成见在作怪!欧阳竟无居士,曾解说为两重体用,称一真法界为“体中之体”,种子为“用中之体”。《新论》见到真如不可说为生灭,没有说明真如与种子的关系,于是乎起来责难两重本体,这可见立义的不可不慎!

    《新论》凭着玄学的立场,以“臆见”、“戏论”等呵斥唯识。如说:“他们所谓种子,也就是根据俗所习见的物种,如稻种、豆种等等。因之推想宇宙的本体,乃建立种子为万物的能作因,这正是以情见猜测造化!”然而,《新论》也称生生不息的真机为“仁”;仁也即是从能生的桃仁、杏仁推想而来。这与种子有多大不同?这是否以情见猜测造化呢?老实说,一切的名言义理,都不外采用世俗共许的名言,加以多少修改,以申述所见的义理。也就因为如此,专在超时空的神化中打算,是神学路数,而不为释迦所采取的。玄学者不要过于向内了,学学释迦的“处中”说法吧!

    有宗学者的反驳,已经不少,这不过略论大义而已!

    六、性相与体用

    《新论》与佛法的根本不同处,据《新论》说,即佛法说性相而《新论》谈体用。《新论》说:“他们所谓法性,即我所云体;其所谓法相,我则直名为用而不欲以法相名之。”“本论不尽沿用实体和现象,或法性和法相等词,而特标体和用,这里却有深意。”深意是“即用显体”,是“用依体现,体待用存”,与佛法的“离用言体”不同。“因为,说个现象或法相与形下,就是指斥已成物象而名之;我人意想中计执有个成象的宇宙,即此便障碍真理。易言之,乃不能于万象而洞彻其即真理呈现,即不能扫万物以归真。”

    《新论》的分辨性相与体用,贬抑佛家,是非常错误的。不知性与相的对立说明————以相为现象,以性为本体————,在佛教经论中,不是一般的,惟有在“能所证知”————认识论中,才有“以相知性”,“泯相证性”的相对意义。在一般的“因果”、“体用”、“理事”、“真俗”中,或说性,或说相,二者可以互用,并无严格的差别。佛法本来不以性相为对立的根本论题,性相的对立深刻化、普遍化,成为众所周知的论题,实完成于中国佛学之手。如天台者以“法性宗”自居;贤首家判别法相、破相、法性三宗;窥基的《唯识述记》,也科判为法相、法性、法位————《华严经》的法相、法性、法位,实即是真如的异名————;近人以唯识宗为法相,三论宗为法性;由于法相与法性宗徒的争辨不休,于是乎有“融会性相”,“性相通说”之类。所以,《新论》不满佛法的申明性相而别说体用,原则上即犯了严重的错误。

    《阿含经》中,佛称世间法为行(samakara),也称为有为(samakrita);行与有为的字根(kr)与(作)业(karma)及力用(kriya)相同,所以佛法的宇宙观,是看作流行的、力用的、即生即灭而流转不已的存在。说相说性与说体用,都依此根本而施设。佛以为诸行是“虚诳妄取相”的,不可执为实有,所以以幻化阳焰比喻他。佛并不以常识所知的现象为适如现象而实在的,是看作虚诳如幻而无常无我的。“诸行空”,为《阿含》的根本见地,大乘空义即从此开发而来。

    流转不已的诸行,观为无常无我而证得涅槃。说为不生不灭的无为。但说为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世间与出世,不过为“初学者作差别说”,并非条然别体。大乘者指出:诸行性空即涅槃,有为实性即无为;即色即空,即空即色;即空即假即中。

    中观者依缘起而明自性空与假名有,缘即相依相待的关系性,待缘力而有一切。唯识者,也是从现行熏种、种生现行的自性缘起为本,此缘起即潜在与显现间的相互熏生。显现即依他幻相,依此执实或智证而说为三相;即法相。相,不但是相状与体相,有情执的遍计执相,有缘生的依他起相,有离言湛寂的圆成实相。佛法的“相”,依缘起的幻现说,约幻现的情执、智证说等,何曾“就是斥指已成物象而名之”?《新论》的不愿说“法相”而说用,不过是杯弓蛇影的庸人自扰!

    佛法所说体用的体,与《新论》的“自体”相近,佛法是没有以体为真如实性的,可考《般若》的真如十二名,《辨中边论》六名而知————以体用之体为真如实性,起于南北朝的中国佛学者。佛法以为存在的即流行的、力用的、关系的、生灭的。从存在的自性————有部主张有恒住不变的自性,唯识者在种现熏生中有自类决定的自性,《中观》者仅认有相对特性的自性————说为体;从存在的关系业用说为用。体用是不一不异的,是如幻相现而本性空寂的。佛法以此不一不异的体用————如幻因果为本,确立实践的宗教,直从当前的因果入手,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缘起到空寂。所以,佛法于幻化的因果相,在世俗谛中承认他的相对真实性;在究竟实相中————第一义谛————,也是不容破坏的。佛法的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不坏世俗而显胜义,与《新论》不同。《新论》不知幻相宛然的不可遮拨,想像那“至神至怪”,称为“神化”的一一翕之用,大谈“即用显体”,不知道佛法不是玄学,不是遮拨现象而谈“即用显体”,是不拨现象的“即俗而真”。

    《新论》一再的评责佛法,以为“佛家语性体,绝不涉及生化之用”;“不识性体之全”;“万不可说空空寂寂的即是生生化化的”;“不肯道真如是无为而无不为,只说个无为”。

    《新论》那种玄学式的“用依体现,体待用存”,凡是纯正的佛家,是决不赞同的。因为此种“神化”之用,是离开“常途的因果观”的;不能随顺世俗,也不能开显胜义。离开相依相待的缘起观————《新论》不知一翕一,即缘起相待性的通相,因此冥想无物(相)之先的妙用————,是不能净息众生的爱见戏论而现觉的。即使有所证验,也不出无明坑,不外乎神的别名。超越的离用得体,内在的即用显体,在自性妄执中,并无多大差别。

    佛家中,大乘佛法,尤其是空宗,决不如《新论》所说的“离用言体”。推宗龙树的天台学者,认为证悟有见真谛及见中道二者:见真谛即见空寂而不了假有————并不是执为实有————;见中道是证真空即达俗有,即空即假即中的。西藏所传的龙树《中观》见,也有二家:一主“绝无戏论”;一主“现(有)空双聚”。这可见离用契体(应说泯相证性),及即用显体(应说融相即性),在空宗学者间,是同时存在的。龙树解说“一切智一心中得”,有“顿得顿用”及“顿得渐用”二说。所以,论证得,决非离真有俗或离用有体的;论智用,由于根性不同,可以有顿渐差别。《中观》学者,必先以二谛无碍的正见为加行,即观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一切法是毕竟空,毕竟空不碍(不破)一切法,即有即空,即空即有。而在实践的体证边,虽不是离用得体或体外有用,但一般的每不能不先契入真谛,不能不集中于生死关键,戏论根本————自性见的突破,而先得绝无戏论的空智。由此再从空出假,再进而渐入中道。《心经》的即色即空而结归于是故空中无色,《华严经》的“相与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用意即在于此。佛家的解得空有无碍而先证空中无色,这不是口舌可争,而是事实所限。如祖师禅的顿悟,本无次第,而末流也不能不设三关以勘验学人。佛法为实证的宗教,重视于如何体证,不在乎侈谈玄理。所以,如中国佛学者的高谈圆融,每被人责为“高推圣境,拟议圆融,障自悟门”。这所以佛家多说泯相证性————决不是离用言体。

    经中说:“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谁说佛家只能说生生化化即是空寂,而不能说空空寂寂的即是生化?《般若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论》的“即空即假即中”;《回诤论》的“我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智论》的“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无异”:谁又能说佛法是离用言体?《新论》以为“经论中每举虚空喻真如,只是有为法依托此世界而显现其中”;这忽略了比喻的只取少分相似,忽略了空性的不是比喻可及。《新论》虽责难读者不理解麻绳、水冰的比喻,以为“至理、言说不及,强以喻显。因明有言:凡喻,只取少分相似,不可求其与所喻之理全肖”;而自己对于“虚空”的比喻,同样的“不察”,解说为“依托”,岂非“怪事”!

    《新论》的根本谬误————以佛法的泯相证性为离用言体————即于佛法作道理会。不知自证的不可施设,说为无为空寂,不过于现前的有为生灭,指出他的错误而导会正觉。无为与空寂,当然可说为有为诸行的否定,但这不是自性的否定,当下含摄得否定之否定的。此否定之否定,从“寄诠离执”的引归自证说,即说“无常”而“非有无常”;说“无为”而更说“非无为”;说“空”而更说“空亦复空”;说“无生”而更说“无不生”,乃至五句都绝的。有纤毫自性可得,即不能实证,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切勿作“破相”解。同时,此否定之否定,从“离执寄诠”说,“不生灭与生灭无二”;“毕竟空中不碍一切”;“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实相即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等。换言之,“不可以言宣”而唯证方知的“寂灭相”,即是如实的缘起性相、体用、因果。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切勿作取相解。说真说俗,说性说相,说体说用,说离说即,一切是依言施设,如指月指。由于众生无始来的自性————实有————执为错乱根本,佛法对治此自性执,所以多明空寂;对治众生的“实体”执,所以多说法性如虚空。适应实际的需要,所以每先证入毕竟空性。这那里能解说为“离用言体”?那里可以说“真如只是有为法依托此世界而显现其中”?

    总之,佛法的“泯相契性”,决非“离用言体”;“融相即性”,也不应偏执为“即用显体”;此“用”,也并非《新论》的神化之“用”。

    七、心与物

    论到心与色,佛家的本义,《新论》原有大体不错的理解。如说:“释迦创教时,解析色心,只是平列而谈,并未以色摄属于心,其骨子里已近二元论。”佛法虽不是二元论,但就事论事,心、色是相依互缘而各有特性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心色平等的缘起论,与唯心论者确有不同。但《新论》倾向于神化的唯心论,所以忽略佛家的本义,舍本逐末说:“中国哲学思想,要不外儒佛两大流,而两派又同是唯心论。”如此而谈融会儒佛,纯正的佛家,即万难同意!

    《新论》自己说:“我之所谓唯心,只是着重心之方面的意思。”但从《新论》的全体思想看,不单是着重吧!如说:“一、克就法相而谈,心物俱在。二、摄相归体,即一真绝待,物相本空,心相亦泯。三、即相以显体,则说本心是体。”《新论》的主要思想,即在第三的以相(用)显体。依《新论》说:“翕,元是本体的显现,但翕则成物,故与其本体是相反的。,虽不即是本体,却是不物化的……是本体的自性的显现。”《新论》的本体显现说,虽一翕一而似心物二相,但物相是反本体的,虽从本体显现而几乎可以不称之为用的;唯有心,才是本体的自性显现,才真是本体的大用流行。这样,《新论》是从重心轻物,到达唯心非物的本体论。“故说物质宇宙本来是无,是如实说”,《新论》的玄学体系,岂但是着重心而已。

    从现象的重心轻物,到达本体的唯心非物,原是宗教及神学式的玄学的老调。如耶和华上帝创造一切————心与色,但“上帝是灵”,人类的灵性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如婆罗门教的梵我论,虽为万化的本原,显现一切;但“不可认识的认识者,即真我”,与大梵是同质,也有说是同量的。如笛卡儿在心物二元上有上帝,而心是更近于上帝的。类似的意义,多得很。《新论》的唯心论,实在庸俗得可以!与其说融会儒佛,倒不如说融会神学,更为恰当!

    《新论》说:“唯物论者……妄计有物质才有生化。殊不知如有物质,便成滞碍,何能生化!”《新论》批评以“功用流行为物”者,“与世间所云之物之本义不符”。但《新论》心目中的物质————假使有的话————,是质而非力的,静而非动的,是滞碍的死物!玄学者的“物”,也决不是世间所云之本义。依世间说:物有质也有力;物是存在的,也是活动的。依佛法说:色(物)即“变碍”义;色————四大,即任持、凝摄、熟变、轻动,为什么有色————物————即滞碍而不能生化?《新论》抹煞现实(破相),剥夺了物质的变化性,把他看作凝固的死物。同时,又漫无范围的扩大了心的意义,说什么“健而不可挠名心,神而不可测名心,纯而不染名心,生生而不容已名心,勇悍而不可坠堕名心”。“确是依着向上的,开发的,不肯物化的刚健的一种势用而说名为心。”《新论》的心,即神的别名,“与世间所云心之本义”是否相符,《新论》不妨反省看!

    色是变碍义,心是觉了义,佛法的说色说心,是现实的。依此现实而悟得性自空寂的实性;悟得缘起心色的绝无自性,但是相依相待而幻现有色心的相对待性。宇宙是心色而空寂,空寂而心色的。没有独立自性,所以不成为二元。心与色,惟有在缘起幻相边说;在空寂的自证中,是什么也不可安立的。然而,为自性妄执所诳惑的,不能不寻求什么万化的本源实体,他们仅凭想像,或似是而非的神秘经验,不知毕竟空寂————《新论》也没有例外————而妄执本体。其实,所谓本体,到底不过是在现象的心或色等中,给予神秘化、艺术化,称之为神、为本体,陶醉自己,自以为满足了!

    缘起心色,即宇宙的现实,而世学者不能如此。如唯物论者,以物质为实体,以精神为物质所派生的;但是,自然科学的物质,在哲学中,在认识论中,不得不修改为“心外的客观存在为物”,也即不能不承认心物的同在。如唯心论者,由于幻想物相从心体而现起的,所以以“向上的、开发的”等为心;但在认识论中,也不能否认心物俱在,仅能说“境必待心而始呈现,应说唯心,不说唯境”。唯心论者的对待心待境起,与唯物论者忽视与客观相待的主观一样。总之,由于心色的极无自性,即在缘起相对的心与色中,各有特性,谁也唯不了谁。唯物论者不能不承认意识的相对主动性;唯心论者也不能漠视心为物所限制————坎。依佛法来说:唯物是外向的俗化,唯心是内向的神化,过犹不及!

    真常唯心论者,在从心而物,从善而恶的解说中,包含有同一性质的难题。如论到心与物,《新论》以“本心即是实体”,强调心的自在,不失自性。但在现实世界中,极难同意。“心之能用物而资之以显发自己也,则唯在有机物或人体之构造臻于精密时始有可能耳!前乎此者,心唯固蔽于物。据此,则心之力用甚微,奚见其能宰物而言唯耶?”此难,是极为彻底的。这等于责难上帝:上帝是全能的,一切是上帝造的,为什么世界一塌糟,甚至有人根本反对上帝,想取消教会,上帝也还是毫无办法!《新论》在这里,以坎、离来解说。坎陷与出离的现象,确乎是有的。然在坎陷的阶段,决不能忽略被陷者本身的缺陷,或外来力量强大而自身过于渺小。假使说心为物陷,这必是心的微弱渺小,心的本身不够健全,不能幻想此心为尽善的、自由的、能主宰物的!在坎陷阶段————如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充满缺陷、不自由,不能抹煞事实而说他还是尽善的,自由主宰的!唯心论者,并不能答复此铁的事实。

    依佛法的缘起论说:坎陷,是依于缘起————种种因缘————而如此的。但缘起的缺陷相,不是自性的,不变的,坎陷必将被否定而到达出离的。依缘起性空义,指出坎陷有出离自在的可能;但并不在系缚的坎陷中,即幻想内在的自由与主宰。佛法的无我论,否定真心真我论,即是如此。

    《新论》的善恶说,是“吾人本性无染,只徇形骸之私,便成乎恶”。“惑非自性固有,乃缘形物而生。”“因本心之力用,流行于根门,而根假之以成为根之灵明,乃逐物而化于物,由此有染习生。”这样的将一切罪恶根源,推向物质、根身,归咎于根的逐物;反显心体的本净性。这等于国政荒乱,而归咎于人民,归咎于官吏,而圣王无罪。论理,心为本体的流行,形物不过似相,心体总是主宰而自由的。就以人类来说,也应该善多而恶少,“性智”显现者多而妄执者少。然而,除了“满街都是圣贤人”的幻觉而外,有眼有耳者是谁也不会赞同的。真心论者与神我论者,真是一丘之貉!假使依佛法的缘起论说:众生无始以来,有————有漏————善也有恶。恶,待因缘生,虽也与境相的诳惑,根身的逐物有关,而心识本身为无始来习以成性的贪、瞋、痴、慢所恼乱,知情意一切都不能得其正,决不能漠视。所以,佛法的修持,不是不受用————见闻等————外界,也不是自毁根身,是反省自心的缺陷而对治他、净化他,根本在深见缘起本相,以智化情而融治他。佛法确信众生“生得善恶”而可善可恶,所以止恶行善,圆满善行到成佛,都需要我们自己的精进不已!

    八、相似证与颠倒说

    《新论·明宗》章,首揭“令知一切物的本体……惟是反求实证相应”。自以为“自家深切体认,见得如此”。“游乎儒与佛之间,亦佛亦儒,非佛非儒,吾亦只是吾而已矣。”这种气概,不但“生肇敛手”,“奘基挢舌”,怕释迦与孔丘,也许要叹后生可畏!我愿意《新论》主确从真实体悟得来!虽然玄学者的本体要求,不过为了满足求知欲,但我是愿意把《新论》的玄学,作为体验的产物看。

    即使《新论》主“深切体认,见得如此”,但不能保证《新论》的正确性。因为,体认有邪正深浅,有幻境、定境、慧境。大概《新论》受过禅宗————理学者本来如此————的影响,于禅定极为推重。禅即静虑,是偏于静定的。佛法说三学————戒、定、慧;说六度————施、戒、忍、进、禅、慧;慧与禅定,显然的有所不同。或者以定为体而慧为用,或者以定为寂而慧为明,或者以定为无分别而慧有分别,或者以为有定即能发慧,这都是似是而非的。禅定与慧的本义,应求之于《阿含》、《毗昙》、《中观》、《瑜伽》。佛法对于一般宗教及玄学者的超常经验,判摄为定境,是有漏的,不能解脱。所以,佛法与外道的不共处,是治灭无明的明慧————般若,不是禅定;是如实正观,不是收摄凝聚。《新论》虽标揭“自家深切体认,见得如此”,高谈性智,然从实践的方法说,是重定而薄慧的————以定为善心所,病根即在于此。《新论》的深切体认,充其量,不过近似的定境!

    《新论》说:“如在凡位,不由静虑功夫,即无缘达到寂静境地……其第三法即曰涅槃寂静。”“佛家惟静虑之功造乎其极,故于空寂本体得以实证。”“定者,收摄凝聚,并力内注,助心反缘,不循诸惑滑熟路数,……是能引发内自本心,使诸惑染无可乘故。”这可见《新论》以佛家的见体————空寂、寂静,误与静虑的静相附合;以为由于静功的造乎其极,所以能证体;以为人类的习心是外放的,是“逐物而化于物”的,“不妨总名为惑”,惟有收摄凝聚,才能灭惑而显露本心。《新论》以静为见道的要着,极为明白。当然,《新论》也曾抉择体用,不能说毫无观慧。然而,他是“性智”本有论者,必然的重禅而轻慧。如说:“慧唯向外求理,故恃慧者恒外驰而迷失其固有之智。”以观察慧为外驰,为迷失固有,这惟有摄心向内了。如说:“诚能痛下一番静功(静之深义,深远难言。切近而谈,如收敛此心,不昏昧,不散乱,不麻木,如《礼经》所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此即静之相也),庶几本心呈露。”《新论》即用见体的功夫,无疑的偏于定而略于观。假使,《新论》自以为此静功能实证,不妨让《新论》自以为见道去。但如以为佛家如此————如佛家如此,必是变质的,相似的————,即不能不加以纠正。释迦本教,不但不由静证体,而且还是不必深入的。如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得到根本定,仅得未到定,甚至一刹间的电光喻定,即能证得涅槃;与深入禅定者的俱解脱罗汉,在息妄体真的解脱方面,毫无差别。从定发慧,不过说真慧要在不散乱心中成就,那里一定要“静虑之功造乎其极”?

    禅定,以离欲为目的,为情意————非理智————的修养。略有二类:一、消极的,渐舍渐微的,如四禅与四无色定。二、积极的,推己以及人的,如四无量————慈悲喜舍定。前者近于空慧,后者近于大悲。但佛法不认这些是能得实性的,因为没有彻见性空即无常无我无生的深慧。换言之,偏于调柔情意的禅定,不能证真;惟缘起正观,才能离无明而得解脱。所以,一般离性空慧而趋向离欲的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者,虽在定中直觉(现量)到净、乐、明,以及空、识等超常经验,终究落于形上的实在论————神学或玄学。《杂阿含经》本以空、无量、无所有三昧————定从观慧得名————为入道门。但一分学者,以无量但俗的,专以空、无相、无愿————无所有为解脱门,重慧而轻悲,以致造成醉三昧酒的焦芽败种。大乘学者深见佛陀本怀,以悲为本,要等到悲愿深切,定慧均等,这才能实证空性。如悲愿不切而急求自证,必要落入耽空滞寂的小乘;定强慧弱,那又落入定境而不能自拔了。如《新论》那样的一再赞美静功,忽略性空慧的观察,好在《新论》主并无深切的禅思,《新论》学者也没有“静虑之功造乎其极”,否则,《新论》所极力指斥的耽空滞寂,即会由《新论》学者实现出来!

    《新论》说:“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觉悟……它是自明自觉,虚灵无碍,圆融无缺,虽寂寞无形而秩然众理已毕具,能为一切知识的根源。”《新论》的性智,即万化的根源,真我与本心。由于“本心之力用,流行于根门,而根假之以为根之灵明,乃逐物而化于物”,所以,非“下一番静功”,“常令此廓然离系”,即不能显发性智,契会本体。这显然与一般神学及玄学者,同一路数;如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末流————佛梵同化与儒佛一家者,大抵如此。

    这种思想及体验,大抵是唯心的、内向的、重静的,漠视一切而专于内求自我或真心的。这种经验的发现,总是在自我与心识中,一层层的深入进去。如婆罗门教的从食味所成身到妙乐所成身,从对境的认识而到达不可认识的认识者,即所谓绝对主观。如佛教的唯心论者,从相分、见分而到证自证分,从六识、七识到如来藏藏识,从事心、妄心到真心(基督徒所说的体治、魂治、灵治,也略同)。到达的究竟处,以为是真实的、常住的、清净的、遍在的、明觉的、本有的,具一切功德而无所欠失的,是即心即理的。这才自以为“返之即是,无待外索”;这才说“保任此本体,方名功夫”。以为这已经达到究竟,生命的本源,万化的本体。

    这种真常我的唯心论,有他的体验处,也有他的颠倒处。佛法说“理智一如”,“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这是指从依智显理,依理发智,从加行观的理、智相依相应,进入泯绝内外的证觉。此理智一如,即绝无戏论的如实觉,是没有纤毫名相可为我们拟议的;不能说此理此智,也不能说即如即智;不能说此内此外,也不能说即内即外;这惟是不可安立的如如(不可作理解)。如江河的东流入海,虽说江水与河水融即为一,实则到达大海,江水河水的差别相不可得,还说什么江水河水,说什么相即!虽然《新论》也在说“摄相归体,则一真绝待,物相本空,心相亦灭”,似乎与佛家相近。然而,这些学者,缺乏正观,偏于静虑,并没有摄相归体————应说泯相契性————的如实体验,所以不能如圣者那样的从二谛无碍而来的————从绝无戏论而方便智(般若用)现前,了达心色相依、理智相依的缘起如幻,不知即空空寂寂而心色宛然,即空空寂寂而理智宛然。因为没有如实的正觉,所以在相似的体验与推论中,落于摄色而归于心、摄智而归于理的偏执。解说为智即是理,性智即是本体,即是本体的作用;说色即是心,即心的似现。因为在一般的体验过程中,必反观自心,如不悟缘起的心境如幻,不悟缘起的毕竟空寂,为自性见所蒙惑,必直觉的引发理智同一的体认;特别是深入静定————定学即心学————心力增强而有自在无碍的经验,每不自觉的落于唯心论。唯心论的极端者,不但以心夺色,而且以理夺事。总之,《新论》典型的真心论,偏执“相即”,将心境理智搅成一团。不知“如实”的真意,以理去说智,以即理的智去说心,于是乎在众生的流转中,幻想真我与本心的“虚灵无碍,圆融无缺”。由此,在修持的体验上,只是破除障碍而使本心显现,只是保任此本心,不违此本心;不能正解闻思修慧的无边功德,于本有、始起的缘起正义毫无认识,而说“不断的创新,其实正是反本”。反本!反本!一切是本具的,反也本具,创也本具,一切都圆满无缺了,还反什么,创什么?劝《新论》者歇歇去!

    我愿意《新论》的玄学,确乎是体验的产物。有人嫌我过于奉承《新论》了;虽然如此,我总是希望《新论》者是向着体验而摸索前行的!

    《新论》者不仅是体验者,而且在内学院学过唯识,在大学中讲过唯识,想成为“新的佛家”。大概《新论》者过于求于自己,所以对法界等流的佛法,常是错乱得可笑!有点新而忘本。这里不妨再举出几点不大不小的错误,结束我的批评。

    “因为没有实在性的,就没有引发感识的功用,这也是经部师所共同许可的。”错了!经部是承认可以“缘无生心”的。所以唯识家难他“是所缘非缘”。

    “印度佛家于物质的现象,不许有等无间缘。”不一定!经部师是主张有等无间缘的;《摄大乘论》也承认有的。

    “此念,即是刹那之异名,所以刹那不可说是时间。”误会了!心念的一生一灭,为一念,依此安立为刹那;刹那即念的念,即一念,如何误会刹那为不是时间!

    “大乘空宗诸师……可以说他们只是站在认识论方面来说话。”你从何见得?

    “无著造《摄大乘论》,始建立功能,亦名为种子。”错了!种子功能的思想,小乘中早已有之!

    “至赖耶见分,有宗经典则说为极深细,则为吾人所不可知。”这只是说了一半。深细不可知,不但是赖耶见分,相分的根、器、种子,也是这样的。

    “世亲以后的唯识师,乃唱士用果义,即以因缘(种子)名为作者。”这不免望文生义。唯识者以为种现同时,例如小乘因缘中的“如俱有因得士用果”,不是前后因果的“如同类因得等流果”。重在“同时”,并非以种子为作者。

    “无著虽建立种子为一切法的因缘。……他所谓种子,应该是法尔本有的。”这却是大大的不应该!代表无著自家思想的《摄大乘论》,是“内种必由熏习”的新熏论。

    “安慧菩萨说‘根者最胜自在义’;此本非心亦复非物,却是介乎心和物之间的一种东西。”《新论》尽可自立根义,不必谬引妄证。“最胜自在”,只是说明“根”的胜用;根通二十二根,那里只是五根?

    “据大乘义:众生无始以来,只是赖耶为主人公。……无漏种子,从来不得现起。必至成佛,方断尽有漏种,始舍赖耶。其时,无漏种发现,即生第八净识,是名无垢。赖耶未舍以前,其前七识悉从有漏种生,自不待言。”《新论》主是曾在内院修学唯识;依这段文看,真不知学了些什么?连六七二识,地上能生无漏智都不知道!基本的事相都不会,难怪说空说有,说性说相,一切是缠夹廿三,莫名其妙!

    “其极悖谬无理者,众生无始以来,只是赖耶为主人公,自性涅槃与自性菩提,众生分上不可说有。而专恃后起与外铄之闻熏,此非无本之学哉!”唯识家虽不承认自性菩提,但自性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为什么不可说有?无漏种子,无始以来成就,那里是“专恃后起与外铄之闻熏”?关于无漏种现,《新论》是那样的胡说,也许是仅读半部《成唯识论》,即自觉大非昔比,急于援佛入儒而就中止了吧!

    (此文刊发于1948年,此据台北明文书局《现代儒佛之争》,1990年版)